主要职责:
       (一)开展文物征集、鉴定、登记、编目、档案及日常管理工作。
       (二)负责文物修复复制、科技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工作。
       (三)开展历史、文物、博物馆学等项研究工作。
       (四)依托文物,策划陈列展览,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五)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六)开展文博产业工作。
       (七)负责全省馆藏二级以上文物、涉案文物、出境文物的鉴定相关事务性工作。

机构简介:
       作为新中国由人民政权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是以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国现有最为重要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宣传展示机构之一,更是全面彰显辽宁文化的重要窗口,是中央与地方共建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馆藏近12万件(套)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492件(套),藏品涵盖历代书法、绘画、缂丝、刺绣、铜器、陶瓷、碑志、古地图、货币、佛造像等18个门类。
 
       辽博的历代书法和绘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素以体系完备、品质精良、精品荟萃而蜚声中外。其中,曾经清宫收藏,后由清末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22年从紫禁城盗运出宫,流散东北,辗转入藏的晋唐宋元书画名品,是辽博书画收藏的最大特色和优势,辽博也因此而成为“清宫散佚书画”的重要收藏单位之一,收藏了近百件在中国书法史和绘画史上具有代表性,甚至是“标尺”意义的铭心绝品,《东晋佚名曹娥诔辞》《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周昉簪花仕女图》《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北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瑞鹤图》等,皆为稀世之珍。
 
       久负盛名的宋元明清历代缂丝刺绣作品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又一特藏,它们大部分原为民国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收藏家朱启钤穷毕生之精力和财力收集与保存所得,曾著录于《存素堂丝绣录》中,其中不乏稀世绝品。北宋缂丝《紫鸾鹊谱》、南宋《朱克柔缂丝山茶图》《牡丹图》、刺绣《瑶台跨鹤图》、明《顾绣弥勒佛像图》等皆代表了一个时代缂丝刺绣工艺的最高成就。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种类齐全,颇具规模且独具特色,一部分是流传有序的传世名品,如罗振玉旧藏三勾兵、北宋大晟南吕编钟等,另一部分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科学考古发掘所得之以辽西大凌河流域为中心的窖藏商周青铜器群及独具特色的青铜短剑类文物,它们皆以具体和典型的实例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特别是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特色与发展。古代陶瓷的收藏则包括了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到辽金诸窑陶瓷乃至元明清景德镇瓷器中极具艺术价值的精品。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为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的辽代陶瓷,其数量、品种和质量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皆首屈一指。玉器收藏中更以考古出土的代表着中华五千年文明曙光的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器享誉海内外。此外的其他各门类文物收藏也都蔚为大观,历代碑志、明清版画与古地图、具有浓郁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特色的马具、金银器和清末著名泉家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都有相当规模和特色,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虽然收藏经历各有相同,但都历尽沧桑,有的烙上了其所处时代的印记,成为无可辩驳的历史见证。
 
       作为辽宁省十二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辽博新馆于2011年8月动工,2013年6月土建竣工,于2015年5月第一期试开馆,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2018年8月17日实现全面开馆。新馆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4万平方米,设有22个展厅,基本陈列1个,常设展览12个,上展文物6200余件(套),展出文物占馆藏文物总量的5%,馆藏精品展出率达70%,各项指标均居国内省级博物馆前列。辽博新馆的全面开馆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重点打造,策划推出的以清宫散佚书画和朱启钤旧藏丝绣为重点展品的“中国古代绘画展”“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深受观众欢迎,观展人数创历史新高,有许多省外的专家学者更是专程来沈参观。此三个专题陈列馆的设计是依托辽博特色馆藏而量身定做,首位定位是专馆,固定向社会开放;其次强调“史”的概念,以艺术发展史为脉络,按照展览主题所需选择馆藏各代重要藏品,以点代面,形成醒目的展览主线和有机脉络,系统介绍中国古代书法、绘画、缂丝和刺绣艺术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和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传播相关的历史艺术和文物知识,服务于普通大众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同时,基于纸质、丝质类文物保护的特殊需要,确定了展品“定期轮换、闭馆养护”的展出方案,即主题不变,展品轮换,既保证长期开放,又能做到让观众对新内容有期待。
 
管理团队: